第十届ECF能源技术创新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获奖项目: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理论创新与资源评价技术应用

获奖企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山大学

项目名称: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理论创新与资源评价技术应用


所属企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山大学

获评奖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编号:ECF-2025-SET-1023

项目主要参与人:苏丕波、王飞飞、张伟、梁金强、林霖、孙运宝、王吉亮、关进安、万志峰、孙金、吕瑶瑶、刘鹏奇、程怀、朱作飞、季春生

1761706406611089820.png



评审专家点评: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聚焦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机理与资源评价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揭示多类型水合物富集成藏规律,创新提出油气与水合物“协同勘探、多气合采”的新理念,构建了综合找矿标志技术体系与分级分区资源评价方法。项目首次完成全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系统评价,建立多个代表性评价区块,起草并发布行业首个水合物领域标准,为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系统技术支撑。成果在理论创新、技术集成与标准引领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国家能源安全与海洋资源战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基础理论与资源评价体系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未来特等奖的有力候选。


主要创新点:

一是项目系统揭示了我国海域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创新提出了油气与水合物“协同勘探、多气合采”的调查开发新思路。

二是建立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综合找矿标志技术体系和分级分区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体系,首次建立了三个代表性的资源评价“金钉子”区块。

三是首次开展了全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评价,预测了资源分布,起草发布了首个天然气水合物领域行业标准,实现了标准化建设零的突破。


产品主要用途、技术原理: 

项目取得的理论认识主要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机制与聚集分布规律研究,可用于指导水合物调查工作,已在我国海域水合物调查与发现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技术层面,该项目形成的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区域远景预测与靶区圈定、矿体精细刻画与资源评价、以及钻探井位优选与验证等方面。在方法体系方面,该成果已系统应用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资源评价工作中,并支撑了相关资源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在油气公司的专业软件相关模块开发中得到应用,提供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持。

 

技术应用: 

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海洋经济建设过程中,有效支撑了神狐和琼东南两个先导试验区建设,推动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

技术创新和海洋产业协同发展。

(1)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际调查工作中应用。在天然气水合物专项调查钻探中相关水合物成藏理论和分布规律认识为为南海实施多次水合物钻探均钻获不同类型的水合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和理论指导。

(2)在斯伦贝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南省国际资源公司、西安石文软件公司等国内外大型能源企业应用。项目形成的水合物成藏机制与资源评价相关理论技术、立体勘查技术、水合物成藏数值模拟、资源评价技术等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企业开展科研攻关、软件开发、生产应用等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3)在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所应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数值模拟和资源评价相关技术等在多个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得到广泛应用,为水合物成藏与资源评价相关研究和技术攻关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

(4)在政府部门制定海洋经济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方面应用。项目成果得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认可,在开展南海珠江口盆地油气与水合物共生系统特征与评价技术相关研究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海南省政府将“油气与水合物共生、同勘共采”相关前沿技术纳入《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版权声明:稿件为ECF国际页岩气论坛(www.energychinaforum.com)负责编译,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回顶部
留言

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公司名称*
反馈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