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事业里程碑!

2025-04-15 浏览:40

来源: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工作65年来,从地质部到中国石化,从投身华北到扎根西部,油气勘探足迹遍布半个中国的康玉柱院士,主持或参与发现64个油田,为国家油气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康玉柱院士作为上海联合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特聘高级专家及ECF能源技术创新奖评审组组长,评审非常规能源技术项目近七十项,产生了超过百亿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不断推进我国非常规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744768614088077455.jpg

年近90岁的康玉柱,是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石化上游最年长的院士。他的成长与共和国石油工业发展紧密相连。

1956年,康玉柱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填报工作志愿时,他写道:“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这句话是康玉柱一生的信条。恰逢地质部组建第一普查勘探大队,到学校来招人,要求必须有一名党员带队。老师找到康玉柱说明意图后,他立即表示坚决服从分配,从此踏上了为国找油的路。

1744768630567099779.jpg

1960至1970年,康玉柱在东部4大盆地、走廊8个盆地开展多轮次的油气资源前景评价和选区研究,为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油气发展战略及部署勘探作出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面前有两大难题:一是古生代海相地层到底有没有石油,二是古生代海相石油在哪里。1970年,康玉柱带着李四光部长的重托,率领一支小分队挺进塔里木盆地。在主持评价塔里木盆地油气前景后,他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其间,他主持部署沙参2井,在钻到5363米古风化面时,未见任何油气显示且发生井漏。钻与不钻的争论声此起彼伏。“沙参2井不能停钻,至少再打100米!”基于前期扎实的基础研究,康玉柱果断提出3条不能停钻的理由。1984年9月22日,沙参2井在加深钻了28米后,油气从地下喷涌而出。沙参2井的重大突破甩掉了中国海相无油的帽子,开辟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新纪元,也拉开了塔里木找油大会战的序幕。

1744768644815084074.jpg

1985年以来,沙雅隆起连获油气重要突破,但没有发现大油田。有人说,古生代成藏条件太复杂,难以形成大油田。但康玉柱反对这些悲观认识,立志要为国家找到油气。1990年,他主持部署了塔河油田第一口发现井沙23井,在石炭系发现油气显示,但测井解释为水层。面对争议,他认为,该层段油气显示明显,有必要进行测试验证。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1990年10月22日,沙23井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新地区、新构造上的重大突破,发现了塔河油田。随后,康玉柱在沙23井附近部署的3口探井均获高产油气流,塔河大油田得以定型,成为中国首个古生代特大油田。

1744768661100065664.jpg

多年来,康玉柱始终坚持创新,一次又一次在被放弃的区域实现令人惊叹的油气突破。然而,在名利面前,康玉柱却总是退缩。美孚石油公司先后两次希望聘请他为高级顾问,面对高薪,他婉言谢绝。西北石油局将塔河油田勘探开发成果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时,作为油田主要发现者的他,却主动提出不上请奖名单。

如今,鲐背之年的康玉柱,仍每天早8时前来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办公室,准时开启一天的工作。


版权声明:稿件为ECF国际页岩气论坛(www.energychinaforum.com)负责编译,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新闻时间:2025-04-15

返回列表
回顶部
留言

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公司名称*
反馈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