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两大单位携手开发!我国复杂油气藏开发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
聚焦制约小缝洞群高效动用的技术瓶颈,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与西北油田组成联合科研团队,在小缝洞群识别、油气富集规律、储量评价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有效支撑了塔河油田小缝洞群产能建设。
针对低序级断裂断距小、地震信号弱、成像精度低问题,创新形成了基于多尺度滤波处理的低序级断裂预测技术。该技术通过“时窗积分+方位扫描”多尺度处理,压制高频噪声及小缝洞对断裂成像的干扰,增强地层形变响应,使断距小、响应弱的“隐性”低序级断裂带“显现”。针对传统地球物理手段难以识别小缝洞群的问题,创新提出基于共偏移距成像道集的绕射波分离方法,其优势在于尽可能将反射能量压制干净的同时保护绕射能量不受损失,实现6000米以深、15米级缝洞群成像。新技术在塔河12区等进行了应用,低序级断裂及小缝洞储层表征更准确,与实钻情况更吻合。
次级断裂小缝洞群初期评价时,单井可采储量低、平衡油价高。油气输导与储集性差异大,仅局部“甜点”有效,亟须建立小缝洞群油气富集能力评价方法。对此,提出了“通源断裂级次控富、短距离多向调整局部富集”的认识,基于“通源断裂、输导网络、储集体”空间配置关系,完善通源断裂型、断裂调整型、风化壳调整型三大类7小类缝洞型油气成藏模式,提出基于“通源、输导、储集”三要素定量评价的油气富集能力预测方法,从而推进小缝洞群油气富集能力从“定性推测”向“半定量预测”转变,提升了预测符合率。
针对小缝洞群储量动用界限确定难题,形成了基于“油气富集+经济界限”的未动用储量分级评价方法,建立了不同油藏背景、不同油价、投资条件下储量动用经济界限图版,划分储量品质等级,从而确定储量级别,指导投资优化和降本增效。
小缝洞群相关技术的推进标志着我国复杂油气藏开发向“精准画像”迈出坚实一步,但仍需解决缝洞空间结构模式及发育规律需深化研究、采集-处理-解释全方位协同的地球物理表征方法需进一步完善、多专业一体化融合深度有待提高等难题。

-
延长油田25年技术创新已初见成效!增油达1800吨!2025-05-27
-
中石化突破深层高压裂缝气藏技术壁垒!2025-05-27
-
全球仅一位!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获油气勘探领域最高荣誉奖!2025-05-27
-
压裂作业模式重构!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传统压裂控制痛点!2025-05-26
-
我国一煤层气行业领导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公职!2025-05-26
-
广西页岩气亮相!东盟高度关注我国南方页岩气发展现状!2025-05-25
- 2024-07-11
- 涪陵页岩气观察
- 2024-07-06
- 《ECF国际周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