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亿遥遥领先!从中石油最新专利看集团三大战略!

2025-08-03 浏览:150

来源:ECF国际页岩气论坛

中石油近日公布的“油热同采系统”国际专利(PCT/CN2024/141221)以及近年研发投入大幅增长(2024年达230亿元)及技术布局,不仅标志着单点技术突破,更揭示了整个行业转型的核心逻辑:在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双重约束下,智能化、低碳化、自主化已成为中国石油技术发展的三大战略主轴。这一转型不仅重塑企业竞争力,更在深层次重构国家能源治理的全球坐标。


Part.01

智能化:数字技术重构生产范式


工业软件自主化突破成为智能化转型的基石。中国石油发布的HiSimPro国产仿真平台,首次实现油气藏-井筒-管网全系统动态模拟,支持亿级网格与千口井同步运算,覆盖300余个油气田区块。该平台将地下油藏动态预测精度提升30%,使油田开发方案从“经验试错”转向“科学预判”,推动“数字孪生油田”从概念走向落地。
人工智能则驱动研发与生产流程再造。中国石化“长城大模型”通过7000亿参数架构支撑钻井、地热等200余个专业场景,其聚酰亚胺材料智能设计平台将新分子结构筛选时间缩短80%,气体分离膜性能提升30%。在勘探领域,中国石油“弹性参数确定方法”专利通过测井数据与地震道集的智能耦合,显著降低参数迭代扰动,使资源定位效率迈上新台阶。AI大模型正逐步成为油气行业的“超级大脑”,从实验室材料研发到地下资源勘探,全面压缩技术突破的时间成本。


Part.02

低碳化:技术解锁绿色增长极


CCUS技术规模化突破传统油田的生命周期限制。大庆油田百万吨级非混相驱CCUS项目采用“水气交替+焖井扩散”工艺,攻克二氧化碳低温冻堵难题,形成捕集-驱油-封存全产业链闭环。该项目不仅年封存二氧化碳近百万吨,更将原油采收率提升10%以上,使老油田蜕变为“负碳能源枢纽”。
地热协同开发开辟油气田新增值路径。“油热同采系统”通过定向压裂构建地下热循环通道,在采油同时提取地热能,使枯竭油田剩余价值最大化。大庆油田“井网重构采油”专利进一步融合侧钻水平井与裂缝定向改造技术,实现油气与地热资源的同步激活。该技术路径下,地热发电成本有望降至0.2元/度,为石油公司拓展新能源营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Part.03

复杂油气藏开发:自主技术攻克资源禁区


非常规资源开发技术持续突破自然禀赋约束。渤海垦利10-2油田创新“蒸汽吞吐+蒸汽驱+定向热分配”技术体系,破解枝蔓状稠油“散、窄、薄、杂”的地质困局,推动海上亿吨级难采储量商业化。长庆油田则依托物联网平台实现单井异常秒级定位,未来结合纳米驱油剂与智能压裂机器人,页岩油采收率有望突破15%。
老油田增效开采延长资产经济寿命。通过井网重构与自适应注采技术,大庆油田实现低效井区剩余油靶向开采,预计延长油田经济寿命10–15年。HiSimPro平台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动态仿真能力提前预警“水窜”风险并优化注采方案,助力长庆油田单井采收率提升15%。技术赋能下,传统低效资产正焕发新生。


Part.04

自主化:技术生态构建产业安全屏障


工业软件国产替代破解“卡脖子”风险。HiSimPro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突破油气全链条仿真技术封锁,其模块化架构可快速接入AI与数字孪生技术,2025年国内石化仿真软件国产化率预计突破60%。中国石油联合三大油企共建产业生态联盟,推动技术标准向中东稠油市场输出,实现从“技术追随”到“规则制定”的角色跃迁。
研发-人才双轮驱动夯实创新根基。230亿元年研发投入聚焦纳米驱油材料、超临界CO₂压裂等前沿领域;产学研联合体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如中国石油大学签约共建仿真软件实验室。硬科技投入与人才储备的协同,正构筑起技术自主化的深层护城河。

中国石油行业的技术演进绝非孤立创新,而是以智能化提效、低碳化增值、自主化保安为顶点的战略三角——HiSimPro重构生产范式,CCUS与油热同采解锁绿色收益,国产工业软件筑牢产业根基。这一转型既回应了国家能源安全的刚性需求,亦为“双碳”目标提供技术实现路径。

当大庆油田的CCUS装置封存万吨二氧化碳,当渤海稠油通过蒸汽驱突破岩层束缚,当仿真软件精准映射地下油流轨迹,中国石油工业正以技术为笔,在能源革命的画卷上书写着从“资源依赖”到“技术驱动”的深层变革。未来全球能源治理的话语权,必将属于掌握核心创新密钥的破局者。


版权声明:稿件为ECF国际页岩气论坛(www.energychinaforum.com)负责编译,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新闻时间:2025-08-03

返回列表
回顶部
留言

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公司名称*
反馈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