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井压缩5600万!我国压裂技术三大技术革新!
压裂技术(全称“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向油气井中注入高压液体,使地层岩石产生裂缝,从而提高油气渗流能力和采收率的增产技术。它广泛应用于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尤其适用于地层渗透率低、天然产能弱的储层。是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流技术。
中国压裂技术的经济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开发难度极高的非常规资源的破解能力。中国陆相页岩普遍埋深超过3500米,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针对这一现状,石油企业因地制宜创新出一系列适应本土的压裂工艺。以中石化吉木萨尔页岩油为例,通过“立体开发井网”技术将单井成本从1.2亿元压缩至4600万元,降幅高达62%。长庆油田则利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模式,将致密油单井产量翻倍,并建成国内最大的立体开发区,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Part.01 配套装备的国产化
配套装备的国产化在加速推进,显著降低成本并增强自主可控能力。DMS可溶球座工具费用较进口产品下降超过一半;电驱压裂设备实现批量作业,具备降本与减碳双重价值;国产旋转导向钻头在超深井中成功应用,价格仅为进口的1/44。这些突破有效降低了工程投入,并推动了整个压裂装备产业链的成长与更新
Part.02 增强老油田的潜力开发
压裂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极大激活了老油田的剩余潜力。例如,辽河油田通过“七个一千”工程,仅2025年上半年就增产原油22.7万吨,恢复储量近7000万吨。通过技术改进与工艺优化,压裂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使自然递减率得以控制,推动老油田焕发新生。
Part.03 增强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投入产出比
在经济性方面,压裂技术显著改善了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投入产出比。西南地区页岩气单井成本已降至5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缩短至3—4年。通过“工厂化作业”模式,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开发成本已逼近甚至低于美国。与之配套的装备市场亦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30年中国年压裂设备需求将达150亿元。
尽管进展显著,中国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复杂地质环境限制了裂缝延伸与单井产量,整体采收率仍显著低于美国。技术复制性不强、压裂能耗高、碳排放压力大等问题仍制约进一步突破。此外,中国在数字化压裂方面尚处起步阶段,尽管央企已开始构建智能压裂平台与AI地质建模系统,但核心传感器和算法仍需持续攻关。 为此,中国正加快推动技术、管理与绿色转型的协同突围。压裂作业全面向电驱化升级,减少碳排放;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技术在多个区块试验应用,实现增产与减排的双赢;数字化平台如“六个一”系统正优化作业流程,将工厂化压裂效率提升超11%。压裂理念也从追求短期高产转向追求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强调储量动用、开发效率与环境共同作用。

-
西南油气田三大阶段任务!落实年中会议页岩气效益开发要求!2025-08-14
-
中石化总经助强调!集团公司要重点强化页岩油战略推动增储上产!2025-08-14
-
7个石油天然气区块探矿权挂牌出让!涉及甘肃、辽宁、南海等地!2025-08-14
-
国内首个油气井控数智化解决方案正式发布!2025-08-13
-
智能钻井:人工智能引领未来油气工程技术变革2025-08-13
-
青海油田超深储层压裂技术已达里程碑式高度!2025-08-12
- 2025-07-09
- 焦点:《关于2025年度AI赋能非常规油气挑战赛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25-06-04
- 焦点:《关于开展2025年度ECF能源技术创新奖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24-07-11
- 涪陵页岩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