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进一步明确陆相油气资源的形成潜力--张水昌院士最新发声

2025-08-26 浏览:125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8月26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刊发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水昌的专访。张院士在文中明确指出:“需进一步明确陆相油气资源的形成潜力,为实现陆相页岩油革命提供强力支撑。”这是当前和未来中国油气勘探的核心课题之一。

1756190915551093057.jpg

图: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水昌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张院士的思考聚焦三个关键词:超深层突破、陆相创新、人才为先。
 张水昌院士:核心观点:

1. 必须进一步明确陆相油气资源的形成潜力:
  • 在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有机质丰度、不同岩性组合下,系统厘清形成潜力;
  • 揭示控制常规/非常规富集的“开关”机制,推动陆相从“生油”走向“产油”,为陆相页岩油革命提供强力支撑。

张水昌院士原文:“未来,需进一步明确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有机质丰度和岩性组合类型陆相油气资源的形成潜力,揭示控制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开关’机制,推动陆相地层从‘生油’到‘产油’的有效转变,为实现陆相页岩油革命提供强力支撑。”

2. 我国勘探主战场是“一深一浅”
  • “一深(一老)”指海相超深层:古老烃源层+良好源储组合,但构造与温压极端、难度高;
  • “一浅(一新)”指陆相浅层:沉积环境多样、成藏规律独特;海外范式不可照搬,需中国原创理论与技术。 

张水昌院士原文:“油气勘探的主战场集中在‘一深一浅’两大领域(即‘一老一新’)。其中‘一深’主要指向海相地层,‘一浅’则对应陆相地层。两大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成藏条件……国外已有的成熟理论和技术难以给我国海陆相油气勘探实践提供借鉴。”

3. 超深层需要“技术突破 + 地质认识”协同深化
  • 已具备万米级钻探能力,但深地油气潜力与温压—流体—岩石—烃作用的定量约束仍不足,易增大决策风险;
  • 倡导地质认识与工程技术双轮驱动。

张水昌院士原文:“在塔里木盆地的深地塔科1井,完钻深度达到10910米……但万米深地油气资源潜力究竟有多大,尚未得到充分揭示;深部温压环境和无机流体—岩石—烃相互作用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油气生成、聚集和保存,尚不明确。这无疑增加了决策难度与勘探风险。

4. 新CCUS应放入“地球演化”框架看
  • 研究人为干预力与自然演化力的尺度平衡,确保CCUS科学、可持续。

张水昌院士原文:“我们需要立足长远,从地球演化角度,开展人为干预力与自然演化力间尺度平衡关系的研究,确保CCUS技术的科学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5. 人才是核心动力
  • 完善首席团队+双序列机制,差异化评价与个性化培养并重;
  • 培育五种能力(情绪复原力、屏蔽力、深耕力、思考力、处变力)与四维素养(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
  • 市场化薪酬,按贡献回馈。

张水昌院士原文:一是强化科研主体地位,推动青年人沉下心做基础研究,践行“十年磨一剑”理念。完善双序列机制,明确首席专家团队建设权责,解决“单打独斗”问题。二是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突出科研素质的核心地位,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平衡语言能力与科研潜力的关系。三是落实精准匹配与个性化培养方案,培育情绪复原力、屏蔽力、深耕能力、思考力、处变能力五种能力,强化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四位一体素养。构建市场化薪酬体系,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根据贡献给予回馈。


 ECF的认识: 

从张院士的发声,我们看到:


  • 陆相是关键一环要真正实现“陆相页岩油革命”,必须把“能不能产、能产多少、怎么产”的问题研究透,从模糊判断变成有证据、有方法、能复制的体系。
  • 从“能生油”到“能产油”光有理论还不够,需要把岩心、测井、地化、力学和工艺这些线索串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证据链”,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际产量
  • 深地要算好风险账:钻到万米以下,技术、认知、经济性必须一起考虑。AI、数字油藏和极限工况装备是降低不确定性的关键。
  • CCUS要看长远:二氧化碳封存不能只看眼前效果,还要考虑地球在千百年尺度上的演化,安全和监测要放在更大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 人才就是未来的产能:年轻人要能安心做十年磨一剑的研究,组织要给他们舞台和支持。谁能把人用好、留住,谁就能在未来能源竞争中站稳脚跟。


延伸阅读:谁在呼应这些方向?


2025年10月22日至24日,ECF2025第十五届亚太页岩油气暨非常规能源青大会(以下简称ECF2025非常规能源大会)将在上海举办

主题:“能源未来——智能驱动,低碳协同


聚焦以下方向:
页岩油气 / 煤岩气 / 深层 / 超深层 增储上产
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开发路径
深地、深水油气开发
压裂技术研讨会
ECF能源技术创新奖
AI + 非常规油气 挑战赛

参会/投稿/合作
官网|2025.energychinaforum.com
邮箱|ecf2@energychinaforum.com
联系电话:021-54383583, 18917978976,18121067596
征集截止(创新奖 / AI挑战赛 / 论文):2025年9月16日
会议注册:持续开放(建议尽早登记与订房)





版权声明:稿件为ECF国际页岩气论坛(www.energychinaforum.com)负责编译,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新闻时间:2025-08-26

返回列表
回顶部
留言

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公司名称*
反馈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