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油气已重塑我国油气产业!《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报告2025》发布!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油气行业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探明储量高位增长,油气产量当量历史性突破4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目标。
随着《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报告 2025》的正式发布,这份由石油天然气司、国家油气战略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联合编制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油气产量当量历史性突破4亿吨,提前两年完成“七年行动计划”等核心数据,标志着我国油气自主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折射出行业发展逻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安全韧性”的深度转变。
接下来将带大家一起从全球对比、核心突破、长期逻辑三个维度,解析中国油气行业如何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全球视角
2024年全球油气行业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供应链不稳定,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另一方面,能源转型加速下,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出现2021年以来首次下降(同比降2.5%至5540亿美元),北美陆上投资降幅达10%,行业整体呈现“收缩态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油气行业的“逆势增长”具备鲜明的战略主动性,核心源于两大差异化路径。
逆周期布局
与全球投资收缩不同,中国坚持“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只增不减”,2024年投资超4000亿元,2019-2024年累计投资达2.24万亿元,年均增幅较2018年提升48%。
这种“逆周期投入”并非盲目扩张,而是精准聚焦深层超深层、海洋、非常规三大战略领域,形成“储量-产量”的良性循环,2024年石油新增探明储量连续6年超11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创“七年行动计划”新高,为产量突破奠定资源基础。
补位性增长
全球油气增产高度依赖中东、南美等传统产区,而中国则通过“陆海协同”实现自主增产:陆上依托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深化精细开发,海洋则以渤海、南海为核心,2024年海洋原油产量达6500万吨,连续五年占全国新增产量60%以上。
这种“不依赖外部增量”的增长模式,在全球供应链波动背景下,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撑。
核心突破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油气产量当量突破4.09亿吨(原油2.13亿吨、天然气2465亿立方米),连续八年千万吨级增长,背后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三大“结构性变量”推动行业质效提升。
供给端
过去,中国油气供给高度依赖常规油气田,而2024年非常规油气首次成为“增产核心引擎”,标志着供给结构从“单一依赖”向“多元协同”转型:
页岩油:产量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35%,新疆吉木萨尔、大庆古龙、胜利济阳三大示范区形成“亿吨级”产能基础,其中吉木萨尔成为首个年产超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打破了“中国陆相页岩油难开发”的认知误区。
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超100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产量比重超40%,其中致密气(676亿立方米,同比增8.5%)、煤层气(138亿立方米,同比增17%)增速显著,川南、鄂尔多斯等区域形成“千亿立方米级”生产基地,缓解了常规气田稳产压力。
技术端
油气行业的“天花板”始终由技术突破决定,2024年中国在超深层勘探与数字化转型两大领域的突破,直接打开了资源开发的“新空间”:
深地钻探技术:10910米的“深地塔科1井”完钻,标志着我国具备“万米级”超深层勘探能力,塔里木盆地累计完成8000米以深钻井191口,顺北油气田落实4个亿吨级储量区,将过去“不可采”的超深层资源转化为“可动用”的产能。
AI赋能全链条:中国石油7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实现地震解释、测井分析的智能化升级,中国石化“透明盆地”平台整合全国油气地质数据,中国海油“海油云”支撑智能油田运营,数字化技术使探井成功率提升15%以上,开发成本降低8%-10%,实现“少井高产”的效益开发。
转型端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油气行业并未陷入“保供与减碳”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融合发展”探索转型路径,2024年的实践呈现两大亮点:
绿电替代规模化:主要油气企业新增光伏、风电装机超400万千瓦,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实现“绿电占比超50%”的示范区运营,长庆油田“氢代油”钻井工程落地,全年替代石油1.41万吨、天然气2600万立方米,降低生产端碳排放。
CCUS技术产业化:新增10个CCUS-EOR项目,累计运营项目达94个,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473万吨。胜利油田高89-樊142示范区通过注二氧化碳,日产油量从220吨提升至394吨,实现“埋碳增油”双赢,为高碳行业转型提供“可复制模式”。
长期逻辑
《报告》对2025年的部署明确提出“确保原油2亿吨长期稳产、天然气持续增长”,但这一目标背后,是中国油气行业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安全新范式,核心体现在两大维度。
制度保障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出台,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油气开发坚持陆海并重,鼓励非常规油气规模化开发”,从三个层面筑牢制度根基:
规划层面:将油气勘探开发纳入国家能源战略顶层设计,避免“短期波动”影响长期布局;
市场层面:推动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培育多元开发主体,打破“垄断壁垒”,提升行业活力;
创新层面:明确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引导资源向“两深一非一老”(深层、深海、非常规、老油田)技术攻关倾斜。
产业链韧性
中国油气安全的核心,已从“资源储量”转向“产业链自主可控”:2024年,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全球首套175MPa电动压裂装备、3000米海洋地震节点仪器等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种“从勘探开发到装备制造”的全链条自主,使中国在全球能源博弈中具备“不被卡脖子”的底气。
拓展阅读: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报告2025》披露的4.09亿吨产量,看似是一个数字突破,实则是中国油气行业“战略定力+技术创新+转型智慧”的综合结果。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中国并未追随“油气退出”的激进转型,也未陷入“资源依赖”的路径锁定,而是以“自主保障为核心、技术创新为驱动、绿色转型为方向”。
油气上游投资保持高位。《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内油气行业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2024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超4000亿元,其中,勘探投资近900亿元、开发投资3100亿元以上。2019~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累计投资达2.24万亿元,年均投资约3740亿元,较2018年增加48%。
勘探开发工作量优化提升。《报告》称,2024年,我国完成探井2300口,二维地震7222千米,三维地震3.77万平方千米,新钻原油、天然气生产井11980口、4278口,新建原油、天然气产能1937万吨、351亿立方米。2019~2024年,受开发对象及开发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年均完成各类钻井数为2018年的78%,但得益于水平井技术的快速进步,年均新建油气产能分别较2018年增长9.5%、59.9%,实现了少井高产,有力支撑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油气探明储量持续增长。据行业统计,2024年,全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6年保持11亿吨以上增长规模;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创“七年行动计划”执行以来新高。2019~2024年,全国年均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是2018年的1.4倍、1.5倍,形成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
油气产量当量创历史新高。《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达4.09亿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稳油增气”发展形势进一步巩固。其中,原油产量2.13亿吨、天然气产量2465亿立方米,相比2018年分别增产约2400万吨、860亿立方米。海洋、非常规油气成为上产“主阵地”。海洋油气快速上产,建成多个新油气田,产量当量超8500万吨;页岩油产量快速提升至6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35%;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超10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
2025年是能源法实施元年,也是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报告》称,油气行业要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力争连续九年增产百亿立方米,并积极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
物探院PSTM软件全面实现国产化适配!助力完成勘探生产2025-09-11
-
戴厚良会见柴立元院士!中国石油与天津大学继续深化全面合作2025-09-11
-
日产900万立方米!中石油煤层气公司煤岩气日产量创历史新高!2025-09-11
-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煤岩气日产量创新高2025-09-10
-
油气重大突破!2025-09-10
-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2025-09-10
- 2025-07-09
- 焦点:《关于2025年度AI赋能非常规油气挑战赛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25-06-04
- 焦点:《关于开展2025年度ECF能源技术创新奖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24-07-11
- 涪陵页岩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