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贾承造:深度解读煤岩气!以“全油气系统”开掘煤岩气新蓝海

2025-10-15 浏览:19

来源:新华网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增产成为行业核心关切。近年来,煤岩气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正逐渐成为填补煤层气开发瓶颈的“新蓝海”

“全油气系统理论”创立者、石油地质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结合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深度解读了煤岩气的资源特性与发展价值。


贾承造指出,煤岩气的发现是煤层气开发陷入瓶颈后的“意外之喜”。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攻关煤层气开发,但由于浅层煤层中游离气少,主要依靠吸附气解吸,单井日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煤层气始终未能成为天然气增长的主力。2024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从2000年的300亿立方米增至2400亿立方米,主要依靠常规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煤层气的贡献相对较小。深层未受构造抬升破坏的煤层中保留了大量游离气,无需排水降压即可开采,单井产量和储量丰度远高于浅层。

这种资源就是“煤岩气”,其发现填补了煤层气之外的资源空白。据估算,我国石炭-二叠系、侏罗系两套含煤地层中的煤岩气资源量可能达30万亿立方米,堪称天然气领域的新希望。

从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角度看,煤岩气与煤层气的核心区别在于地质演化过程和储集状态。贾承造解释说,

  • 浅层煤层因构造挤压抬升,地层断裂发育,游离气逃逸,剩下的气主要以吸附态存在于纳米孔隙中,需抽排水降压才能实现解吸采气;

  • 深层煤层保持原始状态,裂缝和大孔隙中充满游离气,具备直接采气的条件。

  • 煤岩气以煤岩为烃源岩和储层,属于“自生自储”的全新气藏类型,其割理发育的双重介质储层特征与砂岩、碳酸盐岩完全不同,是独立的气藏类型

传统石油地质学的“含油气系统”理论主要解释常规油气“坳陷生烃、高部位圈闭聚集”的规律,但在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后,其缺陷逐渐显现。非常规油气是连续型分布,在烃源岩内部形成“甜点区”,没有明确圈闭边界贾承造于2014年提出全油气系统”理论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纳入统一体系,把含油气盆地常规和非常规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认识油气资源。

这一理论认为煤系是全油气系统的重要类型,包含煤岩气、煤层气、近源致密气和远源(碎屑岩)常规气四类资源,打破了以往在坳陷部位找油气的常规思路。例如,全国最大的苏里格气田,年产近50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产量近五分之一,其气源就是下部200米处的煤系,属于近源致密气;而煤岩气就是这个系统里最核心的新增资源。

按照这一理论,准噶尔盆地改变了只打浅层的思路,在接近煤系的深层发现了新资源。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中煤型气占比均达57%,进一步印证了煤系全油气系统的重要性全油气系统理论并非完全颠覆传统理论,而是对其缺陷的补充让我们对油气资源的认识更加完整、更科学、更接近大自然的真相。


贾承造认为煤岩气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累计实施煤岩气专层水平井超过300口,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968亿方,2024年产量27亿方,预计2025年产量可达40亿立方米。

按照当前勘探开发节奏和生产规律,2035年煤岩气有望具备300亿立方米以上的生产潜力,约占天然气规划产量增量的60%将成为天然气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

我国初步评价的煤岩气地质资源量达38万亿立方米,其中西北侏罗系具有巨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贾承造强调,以煤系全油气系统理论指导西北侏罗系天然气勘探,将推动我国西北天然气事业的大发展。

尽管煤岩气开发前景光明,但仍面临三大挑战:工程技术适配性问题、资源评价深化问题和矿权协调问题煤岩气储层密度低、质地软,打水平井易垮塌,且其储层特征与常规油气不同,需要攻关无水压裂、气体压裂、电脉冲等新技术。此外,深层煤岩气资料不足,但煤系地层稳定性强,可通过现有资料推断深层分布。

对此,贾承造建议“综合勘探、分步开发”先重点开发煤系地层中的致密气,为煤岩气技术攻关争取时间,同时依托“全油气系统”理论,统筹规划煤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的开发布局。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完善,煤岩气必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增产的核心力量。


版权声明:稿件为ECF国际页岩气论坛(www.energychinaforum.com)负责编译,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新闻时间:2025-10-15

返回列表
回顶部
留言

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公司名称*
反馈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