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两场重磅签约!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协同创新提速
11月13日,西南油气田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成立“油气井工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11月18日,四川省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川渝千亿方国家油气生产基地”建设。一场是技术“策源地”之间的强强联合,一场是央地合作的战略布局,且在短时间内相继落地,折射出中国石油上游领域正在加速形成一种“立体化创新网络”。从这种网络结构中不难看出,传统由单一企业封闭推进项目的模式,正逐步被多层次、多维度、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所替代——其背后既有现实的技术、成本与资源压力,也有国家层面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战略要求。
从独立研发到立体协同
中国石油上游领域正通过构建“立体化创新网络”,可以有效破解长期存在的“资源分散、力量分割”困境。这一转变并非凭空发生,而是源于对深层挑战与战略机遇的清醒认知。
面对资源分散、力量分割的传统格局,行业领先企业正通过战略性的紧密合作,主动开启从“相加”到“相融”的变革。西南油气田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的联合,是典型的横向协同:前者在复杂气藏天然气开发领域长期深耕,后者在采油工艺方面积累深厚,共同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并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快速上产与长期稳产提供支撑。这种变革,最终体现在解决实际生产难题和创造真金白银的效益上。这直接回应了在勘探开发迈向深层、非常规资源时,单一主体“各自为战”模式效率低下的痛点。
在这一背景下,“立体化创新网络”逐渐成形,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顶层:政府—央企的战略协同
四川省与中国石油集团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单一项目批复或财政政策支持,而是围绕“川渝千亿方国家油气生产基地”,在资源勘探开发、绿色低碳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油气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等方面展开系统性合作。
这种央地协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开发场景、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有利于推动科研活动与实际生产需求的同频共振。
中间层:企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通过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把“油气并举”放在统一技术框架下,能够减少同类型课题的重复立项和重复试验,使有限的研发资源更集中地瞄准关键瓶颈。
底层:跨学科与跨行业的技术融合
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开发,对地球物理、岩石力学、化学驱、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乃至金融工程等提出复合型要求。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智能监测、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等技术,国内多个油气田已经在深层非常规压裂、智能监测等领域取得突破,并在实际生产中获得增产与降本的综合效果。
整体来看,“独立研发”并未消失,但正在向有分工、有分层、有接口的“协同研发”演进——更像是一个有组织、有分工的创新网络,而非简单的项目联盟。
Part.02
创新网络的核心形态
在立体化创新网络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呈现出多种形态,每一种形态都在针对特定的行业痛点。
西南油气田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的合作,是典型的横向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两家单位聚焦油气田高效开发,重点围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交流合作、工作机制建立创新、人才队伍互培互育、成果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这类合作并非简单的“把技术清单拼在一起”,而是围绕共同关心的技术环节,构建稳定的合作机制——包括联合课题、联合试验井、现场试验平台共用,以及成果转化与应用场景的协调安排。
Part.03
驱动力量与内在逻辑
石油上游领域向立体化创新网络转型,并非“概念驱动”,而是由技术、经济和战略三重因素叠加所形成的结果。
技术驱动:资源类型变化带来的复杂性上升
近年来,我国油气增储上产重心持续向海上和非常规领域倾斜。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首次超过4亿吨,其中海洋油气和非常规油气成为增量“主阵地”:页岩油产量约600万吨,同比增幅超过30%;页岩气保持在250亿立方米以上规模,深层煤岩气产量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提升。“单点式”创新的边际效益逐渐下降,而多单位、多学科协同能更加从容的为“复杂系统问题”提出可行方案。
经济驱动:在全球动荡,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降本增效
尽管国际油价阶段性走高,但整体上仍面临需求结构变化、新能源替代和地缘政治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对上游企业而言,降本增效仍是国内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纵观石油央企的重要会议主要强调除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之外,降低成本与提高油田采收率仍旧是绝大多数石油企业重点决策。
战略驱动: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加速升级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202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53亿吨,同比下降1.9%,但国内油气对外依存度仍处在高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17日发布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24-2025)》预计,2025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或延续下降趋势,国内油气企业将加速绿色技术升级。
随着我国勘探技术进步和油田开发力度加大,原油产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我国还将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国内油气企业也将加速绿色技术升级;
从国际环境来看,中东地区局势仍存不确定性,这或导致市场对于原油供应量的担忧加剧,进而也可能影响原油价格。国际能源供应格局更趋复杂的背景下,通过提升国内勘探开发能力,降低对外部供应的过度依赖,已成为国家层面明确提出的战略方向。
在这一逻辑下,立体化创新网络并非“锦上添花”,而是完成上述多重目标的必要组织形态:不同主体在各自优势领域形成专业分工,又通过平台和机制实现协同联动最终实现我国能源勘探开发能力的全方位跃迁。
ECF总结:从“单点竞争”到“网络竞争”的大势已经来临
油气行业的竞争重心正在经历某种“升级”——过去更多是单个企业、单个油田之间的产量和成本竞争;现在越来越体现为谁能构建更高效、更开放、更具韧性的创新网络体系。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单个企业的重要性下降,而是强调: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其在网络中的位置、连接能力和整合能力。
在上游领域,这种能力体现在:有效利用央地合作提供的制度与资源平台;主动参与或发起跨企业、跨区域的联合攻关;在开放共享的前提下,构建清晰的收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需要重构的,既包括技术路线图,也包括组织形态与合作方式。对于行业领导者而言,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而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用更低成本,把分散的创新要素组织起来”。

-
煤岩气勘探开发实现世界级突破!“十四五”硬核成果!2025-11-24
-
中石油多家单位与天津武清区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25-11-24
-
四倍提升!钻采液处理技术实现里程碑式突破2025-11-23
-
最高级别权威认证!中原油田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025-11-23
-
胜利油田复杂地质体勘探技术已被革新!2025-11-21
-
大庆油田致密油开发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2025-11-21
- 2025-07-09
- 焦点:《关于2025年度AI赋能非常规油气挑战赛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25-06-04
- 焦点:《关于开展2025年度ECF能源技术创新奖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24-07-11
- 涪陵页岩气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