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攻坚,成果颇丰!中石油这家研究院多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2025-11-28 浏览:38

来源:中国石油报

11月中旬,中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油气钻采输送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完成了超厚超耐磨纳米金刚石涂层材料制备标志着中国石油高性能硬质涂层材料研发取得新进展。

新材料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十四五”期间,工程材料研究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取得了LDPE/EVA超高压材料、高韧钛合金钻杆、柔性复合管等一批原创成果,解决了油气与新能源工程材料领域一系列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石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落地、未来产业布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推进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油气与新能源先进材料的自主化,不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更是支撑“制造强国”崛起与“双碳”战略落地的关键基石。工程材料研究院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起高效且独具特色的创新体系。

“十四五”期间,工程材料研究院依托油气钻采输送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基础研究和超前技术储备,打造了原始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效率高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标准化机构,建立了权威公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量标准平台;以4个子公司为主体,加速成果孵化与转化,实现了规模效益。

5年来,凭借深厚积累,工程材料研究院累计承担了39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原创性成果大幅增加。其中,突破美国API套管强度设计方法限制,研发的热采井、页岩气井套管柱应变设计与套变控制技术,实现全球领先;在国内率先建立基于应变海洋管道设计方法,形成了高应变海洋管线管制造能力及配套技术;研发的石油管材与装备失效影像识别技术,为石油装备失效智能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赋能产业升级筑基高端装备制造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油气新材料虽然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但是产品附加值高,是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工程材料研究院科研部主任林凯说。

“十四五”期间,这个研究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油气高端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联合渤海装备研发的V150钢级钻杆成为深地塔科1井、深地川科1井钻探利器;在国内率先设计开发的105ksi、120ksi高强高韧钛合金钻杆,新型高气密特殊螺纹接头,页岩气井用125ksi高频焊热轧套管,水下采油树用600兆帕级高强韧材料等,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形成输氢/掺氢管道适用性评价技术,完成全球首次非金属管道高压纯氢输送与爆破试验;研制的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2%,刷新2项世界纪录;自主研制的中国石油首台商业级钒液流高效储能电堆,在青海油田示范应用。

科研团队的前沿材料研究也取得长足进步,研发的炼化LDPE/EVA装置管式反应器用超高压材料,性能全面超越同类进口产品;国内首创的低摩擦超耐磨纳米金刚石涂层材料,应用于兰州石化乙烷制乙烯振动筛构件,成功将振动筛使用寿命提升3倍以上;自主开发的双金属油管、钻杆、集输管及配套管件、聚苯硫醚、柔性复合管等6种新产品、新材料,相继实现工程化应用。

坚持双轮驱动集聚发展内生动力

“十四五”期间,通过“人才强企”与“科改示范”双轮驱动,工程材料研究院实现了创新效能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为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生态,这个研究院硬性规定重大课题组中青年人才占比不低于40%,同时设立院级专项、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青年创新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在奖励申报、职称评审、岗位选聘和经费使用上给予全方位保障。

5年来,工程材料研究院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入选陕西省杰出青年等各类人才计划24人,获“孙越崎”青年奖4人,入选中国科协人才托举工程4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为“科改示范企业”,工程材料研究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活力与资源效能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分别增长31%、29%和12%;累计牵头发布国际标准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55项;申请发明专利1250件;发表SCI/EI论文28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连续3年在国资委“科改”企业考核中获评“标杆”。

从超高压材料国产化到万米深井装备攻关,从碳纤维油管突破到钙钛矿电池效率登顶,工程材料研究院将继续以“破壁”之志攻坚克难,为实现油气与新能源材料强国梦注入澎湃力量。


版权声明:稿件为ECF国际页岩气论坛(www.energychinaforum.com)负责编译,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作者:特约记者 陈青 通讯员: 郭琛    新闻时间:2025-11-28

返回列表
回顶部
留言

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公司名称*
反馈内容*
提交